移至主內容 [hkpc_logo] • 服務 • 社區 • 支援和資源 • 創科錄 • 生產力學院 • 關於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 • □ 简体 □ ENG Search [ ] [Search] • 服務 □ 新型工業化 ☆ 新型工業化 ☆ 智能生產線 ☆ 創新科技研發 ☆ 轉型升級 ☆ 新型工業化人才培訓 ☆ 法例法規 □ 工業物聯網 ☆ 工業物聯網 ☆ 「工業4.0」 - 智能企業 ☆ 產品生命週期管理顧問服務 ☆ 智能自動倉庫和物流 ☆ 實時生產追踪系統 ☆ 知識為本工程 ☆ 無線室內定位及大數據定位分析科技 ☆ 科創中心 ☆ 香港工業無人機技術中心 □ 人工智能和機械人 ☆ 人工智能和機械人 ☆ 人工智能鈑金表面缺陷分析技術 ☆ 產品創新與設計管理 ☆ 機械人應用 ☆ 自動化可行性分析評估 ☆ 3D 自動加工 ☆ 圖像及超聲波識別的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應用研究 ☆ 非標準智能和感知技術自動化設備和系統開發 □ 新穎材料 ☆ 新穎材料 ☆ 複合材料技術 ☆ 先進合金及金屬複合材料加工技術 ☆ 表面處理及化學技術 ☆ 多種金屬板材累積疊軋技術 ☆ 新穎合金和復合材料技術 □ 先進製造技術 ☆ 先進製造技術 ☆ 三維掃描及逆向工程服務 ☆ 柔性金屬纖維多孔材料製造技術 ☆ 先進模具冷卻技術及電腦輔助工程 ☆ 氣霧化技術 ☆ 雙激光金屬打磨技術 ☆ 先進積層製造(3D打印技術)與直接製造 ☆ 擴散焊接技術 ☆ 電流輔助訂製板金自由成形技術 ☆ 塑膠加工及機械技術 ☆ 時裝及服裝加工技術 ☆ 多元化電腦輔助應用技術 (CAx) ☆ 鐘錶裝配自動化技術 □ 數碼轉型 ☆ 數碼轉型 ☆ 生產力局「數碼不求人」平台 ☆ 「搵衫易」虛擬試衣應用程式—為行動不便人士而設 ☆ 智能解決方案 ☆ 數碼轉型支援 ☆ 研究及分析 ☆ 策略性資訊科技管理 ☆ 網絡保安 ☆ 嵌入式軟件系統 ☆ 新媒體與學習科技發展 ☆ 資訊科技行業支援 ☆ DevOps能力成熟度評估和諮詢服務 ☆ 軟件測試自動化諮詢服務 ☆ 區塊鏈諮詢研發服務 □ 智慧生活 ☆ 智慧生活 ☆ kNOw Touch無觸按鈕 ☆ 環保斗自願登記試驗計劃 ☆ 尾板安全升級計劃 □ 綠色科技 ☆ 綠色科技 ☆ 健康科技及中藥 ☆ 碳中和及全方位碳管理 ☆ 企業環保採購 ☆ 生態設計及製造管理顧問服務 ☆ 清潔生產 ☆ 垃圾堆填區滲濾液的高效除色處理工藝 ☆ 有效運用資源 ☆ 創新環保科技發展 □ 食品科技 ☆ 食品科技 ☆ 食品生命週期 ☆ 先進食品加工技術 ☆ 食品安全管理 □ 樂齡科技 ☆ 樂齡科技 ☆ 樂齡科技研發服務 ☆ 樂齡科技產業聯盟「智齡」 ─ 構建年輕一代的創新文化 ☆ 通過樂齡科技認知提升對「身體、靈魂和精神」的整體護理 ☆ 樂齡科技平台 □ 企業可持續發展 ☆ 企業可持續發展 ☆ 製造科技業(模具、金屬及塑膠)「過往資歷認可」機制 ☆ 市場研究及分析 ☆ 業務創新 ☆ 可持續發展標準與指引 ☆ 企業創新能力發展 ☆ 環境、社會及管治 (ESG) 和可持續發展服務 ☆ 區域創新 ☆ 顧客服務評核 ☆ 知識產權保護及管理 ☆ 支援創意產業 ☆ 製造標準顧問服務 ☆ 產能優化 ☆ 質量成本 □ 測試及標準 ☆ 測試及標準 ☆ 中藥樣本測試 ☆ 氣味 ☆ 電子及電氣 ☆ 智能穿戴及鐘錶 ☆ 塑膠工業 ☆ 功能材料及塗層分析 ☆ 食品 ☆ 環保及技術開發 ☆ 數碼檢測及評估 □ 中小企費用寬減 • 社區 □ STEAM教育 □ 樂齡科技 ☆ 樂齡科技 ☆ 樂齡科技研發服務 ☆ 樂齡科技產業聯盟「智齡」─構建年輕一代的創新文化 ☆ 通過樂齡科技認知提升對「身體、靈魂和精神」的整體護理 ☆ 樂齡科技平台 • 支援和資源 □ 技術轉移 ☆ 技術轉移 ☆ 智慧城市 ☆ 智能製造與機械人技術 ☆ 工業4.0 ☆ 技術試用申請 □ 中小企服務 ☆ 中小企服務 ☆ 中小企一站通 ☆ 中小企資援組 ☆ 資助基金及支援計劃 ☆ 資助基金懶人包 ☆ 自助配對站 □ 「資助易」網上平台 □ 支援中心 ☆ 支援中心 ☆ 智慧安全城市展館 ☆ 工業元宇宙科技館 ☆ 知創空間 ☆ 科創中心 ☆ 知識產權服務中心 ☆ 先進電子工藝中心 ☆ 綠色生活化驗室 ☆ 可靠性測試中心 ☆ 電磁兼容科技中心 ☆ 塑膠科技中心 ☆ 智能穿戴及鐘錶科技中心 ☆ 隨形冷卻技術中心 ☆ 香港數碼檢測及評估中心 ☆ 香港工業無人機技術中心 ☆ 水資源及研究實驗室 ☆ 先進材料及智能製造中心 ☆ 香港智能自動化技術應用聯合研究中心 ☆ 食品未來科技館 ☆ 香港科技大學 -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工業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聯合研究中心 ☆ 香港工業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研發中心 (FLAIR) □ 場地及設施 □ 測試及標準 ☆ 測試及標準 ☆ 中藥樣本測試 ☆ 氣味 ☆ 電子及電氣 ☆ 智能穿戴及鐘錶 ☆ 塑膠工業 ☆ 功能材料及塗層分析 ☆ 食品 ☆ 環保及技術開發 ☆ 數碼檢測及評估 • 創科錄 □ 創科錄 □ 活動 ☆ 活動 ☆ 企業活動 ☆ 培訓課程 • 生產力學院 □ 背景 □ 最新培訓課程 □ 新型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 (NITTP) • 關於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 背景 ☆ 背景 ☆ 附屬公司 ☆ 全球合作夥伴 □ 企業管治 ☆ 企業管治 ☆ 企業管治及理事會成員 ☆ 管理層 ☆ 組織架構 □ 願景 / 使命 / 核心價值 □ 獲獎殊榮 □ 註冊專利 □ 獲政府資助項目 ☆ 獲政府資助項目 ☆ 創新及科技基金下的獲資助項目 ☆ 工商機構支援基金下的獲資助項目 □ 傳媒中心 ☆ 傳媒中心 ☆ 新聞稿 ☆ 傳媒報導 □ 出版刊物 ☆ 出版刊物 ☆ 機構資訊 ☆ 行業支援 ☆ 行業觀點 □ 職位空缺 □ 招標資料 □ 辦事處地址及辦公時間 • [lang]語言 □ 简体 □ ENG Search [ ] [Search] • 新型工業化 • 工業物聯網 • 人工智能和機械人 • 新穎材料 • 先進製造技術 • 數碼轉型 • 智慧生活 • 綠色科技 • 食品科技 • 樂齡科技 • 企業可持續發展 • 測試及標準 • 中小企費用寬減 • 新型工業化 • 智能生產線 • 創新科技研發 • 轉型升級 • 新型工業化人才培訓 • 法例法規 • 工業物聯網 • 「工業4.0」 - 智能企業 • 產品生命週期管理顧問服務 • 智能自動倉庫和物流 • 實時生產追踪系統 • 知識為本工程 • 無線室內定位及大數據定位分析科技 • 科創中心 • 香港工業無人機技術中心 • 人工智能和機械人 • 人工智能鈑金表面缺陷分析技術 • 產品創新與設計管理 • 機械人應用 • 自動化可行性分析評估 • 3D 自動加工 • 圖像及超聲波識別的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應用研究 • 非標準智能和感知技術自動化設備和系統開發 • 新穎材料 • 複合材料技術 • 先進合金及金屬複合材料加工技術 • 表面處理及化學技術 • 多種金屬板材累積疊軋技術 • 新穎合金和復合材料技術 • 先進製造技術 • 三維掃描及逆向工程服務 • 柔性金屬纖維多孔材料製造技術 • 先進模具冷卻技術及電腦輔助工程 • 氣霧化技術 • 雙激光金屬打磨技術 • 先進積層製造(3D打印技術)與直接製造 • 擴散焊接技術 • 電流輔助訂製板金自由成形技術 • 塑膠加工及機械技術 • 時裝及服裝加工技術 • 多元化電腦輔助應用技術 (CAx) • 鐘錶裝配自動化技術 • 數碼轉型 • 生產力局「數碼不求人」平台 • 「搵衫易」虛擬試衣應用程式—為行動不便人士而設 • 智能解決方案 • 數碼轉型支援 • 研究及分析 • 策略性資訊科技管理 • 網絡保安 • 嵌入式軟件系統 • 新媒體與學習科技發展 • 資訊科技行業支援 • DevOps能力成熟度評估和諮詢服務 • 軟件測試自動化諮詢服務 • 區塊鏈諮詢研發服務 • 智慧生活 • kNOw Touch無觸按鈕 • 環保斗自願登記試驗計劃 • 尾板安全升級計劃 • 綠色科技 • 健康科技及中藥 • 碳中和及全方位碳管理 • 企業環保採購 • 生態設計及製造管理顧問服務 • 清潔生產 • 垃圾堆填區滲濾液的高效除色處理工藝 • 有效運用資源 • 創新環保科技發展 • 食品科技 • 食品生命週期 • 先進食品加工技術 • 食品安全管理 • 樂齡科技 • 樂齡科技研發服務 • 樂齡科技產業聯盟「智齡」 ─ 構建年輕一代的創新文化 • 通過樂齡科技認知提升對「身體、靈魂和精神」的整體護理 • 樂齡科技平台 • 企業可持續發展 • 製造科技業(模具、金屬及塑膠)「過往資歷認可」機制 • 市場研究及分析 • 業務創新 • 可持續發展標準與指引 • 企業創新能力發展 • 環境、社會及管治 (ESG) 和可持續發展服務 • 區域創新 • 顧客服務評核 • 知識產權保護及管理 • 支援創意產業 • 製造標準顧問服務 • 產能優化 • 質量成本 • 測試及標準 • 中藥樣本測試 • 氣味 • 電子及電氣 • 智能穿戴及鐘錶 • 塑膠工業 • 功能材料及塗層分析 • 食品 • 環保及技術開發 • 數碼檢測及評估 [] • STEAM教育 • 樂齡科技 • 樂齡科技 • 樂齡科技研發服務 • 樂齡科技產業聯盟「智齡」─構建年輕一代的創新文化 • 通過樂齡科技認知提升對「身體、靈魂和精神」的整體護理 • 樂齡科技平台 [] • 技術轉移 • 中小企服務 • 「資助易」網上平台 • 支援中心 • 場地及設施 • 測試及標準 • 技術轉移 • 智慧城市 • 智能製造與機械人技術 • 工業4.0 • 技術試用申請 • 中小企服務 • 中小企一站通 • 中小企資援組 • 資助基金及支援計劃 • 資助基金懶人包 • 自助配對站 • 支援中心 • 智慧安全城市展館 • 工業元宇宙科技館 • 知創空間 • 科創中心 • 知識產權服務中心 • 先進電子工藝中心 • 綠色生活化驗室 • 可靠性測試中心 • 電磁兼容科技中心 • 塑膠科技中心 • 智能穿戴及鐘錶科技中心 • 隨形冷卻技術中心 • 香港數碼檢測及評估中心 • 香港工業無人機技術中心 • 水資源及研究實驗室 • 先進材料及智能製造中心 • 香港智能自動化技術應用聯合研究中心 • 食品未來科技館 • 香港科技大學 -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工業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聯合研究中心 • 香港工業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研發中心 (FLAIR) • 測試及標準 • 中藥樣本測試 • 氣味 • 電子及電氣 • 智能穿戴及鐘錶 • 塑膠工業 • 功能材料及塗層分析 • 食品 • 環保及技術開發 • 數碼檢測及評估 [] • 創科錄 • 活動 • 活動 • 企業活動 • 培訓課程 [] • 背景 • 最新培訓課程 • 新型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 (NITTP) [] • 背景 • 企業管治 • 願景 / 使命 / 核心價值 • 獲獎殊榮 • 註冊專利 • 獲政府資助項目 • 傳媒中心 • 出版刊物 • 職位空缺 • 招標資料 • 辦事處地址及辦公時間 • 背景 • 附屬公司 • 全球合作夥伴 • 企業管治 • 企業管治及理事會成員 • 管理層 • 組織架構 • 獲政府資助項目 • 創新及科技基金下的獲資助項目 • 工商機構支援基金下的獲資助項目 • 傳媒中心 • 新聞稿 • 傳媒報導 • 出版刊物 • 機構資訊 • 行業支援 • 行業觀點 [] 1. [home] 2. 關於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3. 傳媒中心 4. 新聞稿 5. 2023 6. 生產力局 · 新型工業化公布《香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研究》主要數據 49%受訪AI企業 表示有技術人才招聘困難生產力局 · 新型工業化提九大建議推動香港發展為「國際AI 及數據產業發展樞紐」 生產力局 · 新型工業化公布《香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研究》主要數據 49%受訪AI企業表示 有技術人才招聘困難生產力局 · 新型工業化提九大建議推動香港發展為「國際AI及數據產 業發展樞紐」 (香港,2023年11月10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 新型工業化(生產力局 · 新型工業化) 今天公布《香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研究》主要數據,集中研究香港人工智能(AI)產業發 展的現況、海內外競爭及實際企業運用,並提供九大建議以推動香港發展為「國際AI及數 據產業發展樞紐」。 作為2023年度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香港特區政府將「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列為其中一 個三大新型工業發展產業,於數年前獲立法會通過撥款後成功建立了14個跨行業的AI研究 實驗室,並有三間大學進入U.S. News 2023全球AI頂尖高級院校前30名。政府亦將設立「 數字政策辦公室」及加速建設超算中心,預計2024-2025年建成,並已逐步在公共服務系統 中應用AI技術。為打造香港成為「國際AI及數據產業發展樞紐」,企業及政府該如何部署 ?有見及此,生產力局 · 新型工業化與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港 大經管學院)合作,於2023年年中進行《香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研究》,探討香港人工智 能產業發展的需求、挑戰及機遇,以問卷成功訪問216間AI相關企業,以了解香港AI產業概 況,研究結果重點如下: 香港AI產業發展概況 49%受訪AI企業表示有技術人才招聘困難 受訪的AI企業中,25%為大型企業,75%為中小型企業(中小企),其中17%企業表示同時在 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全面發展,22%企業表示未來有意拓展其產業鏈至其他層面,更有 55%企業預計將開拓國際及本地市場,亦有14%和11%企業分別選擇於香港和內地拓展業務。 在財政概況方面: • 大型企業中有51%表示有盈利,整體企業則有31%能達致盈利 • 資金來源:43%企業表示包括香港政府資助基金,而19%則包括創業投資/天使基金 • 累計投資金額:49%企業投資少於100萬港元,21%企業投資100至500萬港元,6%企業投 資500至1000萬港元,5%企業投資1000萬至1億港元,4%企業投資超過1億港元 在產業發展概況方面: • 48%企業只針對一個行業發展AI,16%企業針對兩個行業,15%企業同時針對三個行業 • 主要針對行業:29%為電訊及資訊科技服務,24%為醫療/診所及健康器械、保健品、 藥品,23%為教育、培訓/訓練,22%為製造,21%為政府機構 • 主要收入來源地:63%來自本港、19%來自內地、15%來自海外 行業最大挑戰 – 算力及數據不足、難以招聘技術人才: • 算力不足:有44%企業表示正面對「算力不足」的挑戰。為解決算力不足的問題,有 71%正使用雲計算服務,有31%選用內地的超算中心,26%則選用海外超算中心 • 數據不足:有44%企業表示難以收集數據,16%表示需要長時間才能收集數據,而8%表 示沒有相關數據 • 招聘困難:49%受訪企業表示遇到技術人才招聘困難,更有企業減少香港技術人才職位 ,77%企業表示因為香港的營運成本較高,41%表示因為香港缺乏相關的技術人才。儘 管如此,仍有45%企業打算增加聘用香港技術人才   海內外AI產業發展概況各地政府推動AI產業發展 內地政府大力推動AI發展,已形成產業規模。上海市AI公共算力服務平台和深圳鵬城雲腦 II的算力均已達到世界頂尖水平。上海與深圳均已頒布促進AI產業發展的法規和政策措施 ,全方位涵蓋關鍵發展要素,包括人才、算力、數據、算法、基礎研究、應用場景、產業 鏈、產業園區服務體系、基金群等。在產業應用方面,上海聚焦製造、金融、航運等行業 ;而深圳則聚焦公共服務、城市治理等領域,由政府帶頭應用AI。 海外方面,新加坡於2019年便推出「國家人工智能戰略」,聚焦政產學研互動、人才、數 據等方面,並將資源集中投放於金融、政府、醫療、物流等領域。新加坡特別注重培養本 地人才和支援中小企,例如AI學徒計劃為本地人才提供技能培訓和項目實踐的機會,並配 有不俗的每月津貼。而新加坡政府亦為中小企提供AI就緒指數測評服務、配對資金項目、 平台工程團隊、高性能雲集群等,以推動其應用AI。 美國紐約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為AI企業提供一流的融資空間,並聚集眾多AI科技巨頭的研 發中心。紐約市政府亦致力構建一個健康的AI生態系統,在推動公共部門應用AI的同時, 保障市民的數字權利。而瑞士政府對研發及教育的大力支持,為當地AI發展提供了一流的 創新土壤。瑞士培育出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等世界級創新型大學,孕育出大量本地AI企業 ,以及吸引眾多外國頂尖科技企業落戶當地。這些一流的公私營機構合作緊密,為瑞士的 AI基礎研究和科研成果產業化作出重要貢獻。 綜觀各地情況,各地政府均致力為AI的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反映AI已列入各地政府的重要 議程。 香港企業應用AI概況 41%香港企業正在或將會應用AI 為了解香港企業使用AI概況,是次研究同時訪問267間企業,當中81%為中小企,19%為大型 企業,涵蓋多個行業,當中零售及膳食、個人、專業服務業等。受訪企業中,有41%香港企 業正在或將會應用AI,32%已在多個層面如市場營銷(58%)、營運(44%)、內部營運管理 (34%)上應用AI,平均累計投資額更達到83萬港元,而其他準備將AI技術投入業務營運上 的餘下9%企業,則平均預算將投資約14萬港元。在擴充使用AI的計劃上,有59%正在應用AI 的企業表示會進一步拓展其AI應用,當中有61%的企業預計拓展30萬港元投資額,平均預計 投資額高達122萬港元。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先生表示:「生產力局作為一個科研機構,擁有強大的AI應 用並有研發AI的實戰能力,一直致力推動AI產業發展,成功研發AI技術並協助企業升級轉 型。而根據最新數據,在已應用AI的企業方面,有49%認為其效果符合預期,有14%更指出 其技術效果比預期更理想,亦有小部分表示其AI運用效果有待改善。通過本數據研究,生 產力局希望進一步推動AI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幫助企業優化業務及生產流程、提升效率、 降低成本,並推動AI產業在香港發展及提供實用建議。」 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鄧希煒教授總結研究報告時表示:「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發展,為 經濟帶來龐大的增長潛力。本次報告檢視新加坡、紐約、瑞士、上海和深圳五個國家或地 區的人工智能政策及發展情況,發現各地均已推出政策措施,為人工智能營造良好的發展 環境。其中,深圳更主動提出與香港合作,打造人工智能算力賦能中心。此外,報告還反 映出部分香港企業有意進一步發展人工智能業務或應用人工智能。香港政府可參考其他地 區的經驗,結合本地企業目前面臨的挑戰,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確保香港能夠抓 住人工智能時代的機遇,實現產業升級,為疫後經濟和數碼經濟的發展注入新動力。作為 教育界的重要一員,香港大學近年來積極開辦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學士和碩士學位課程,涵 蓋了人工智能的理論、技術、產業應用以及倫理等面向。同時,港大經管學院亦有推出針 對大數據分析的課程。我們相信,這些課程將為社會培養出具有才華和能力的人才,為推 動香港數字經濟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生產力局在研發AI和推動AI產業發展已有顯著的成果,黎少斌先生續稱:「香港特區政府 重點發展的世界級創新研發平台『AIR@InnoHK』為香港創科旗艦項目,而生產力局在香港 科學園建立的香港工業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研發中心(FLAIR)正是其中一員。FLAIR結合技 術專長、網絡、創新研發和專利等優勢,以AI驅動生產力。本局作為唯一創辦機構,與合 作者德國RWTH Aachen Campus共同營運FLAIR。經過多年努力, FLAIR不但與國際研究機構 、領先企業等進行合作,更是開發了『天工開物:工業人工智能應用平台』,透過數據儲 存、模型儲存和代碼生成的功能,讓業界人士可存取和使用涉及領域的資料,協助訓練、 開發和使用各種AI技術,協助企業實踐AI應用,切實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生 產力局將繼續促進香港創科和新型工業化發展,推動香港成為『國際AI及數據產業發展樞 紐』,並提出三大核心、九大建議,有望能完善基礎設施、加快產業化和壯大人才庫。」 九大建議推動香港發展為「國際AI及數據產業發展樞紐」 完善基礎設施 1. 建立亞洲領先超算中心:政府投資建立「公共」超算中心,並與其他公共超算資源聯 網(例如大學),同時推出優惠政策吸引本地及境外企業來港建設「私營」超算中心 ,吸引企業來港進行AI研發。 2. 構建「國際大數據樞紐」:透過「數字政策辦公室」制定數據政策,例如數據「去隱 私」規定,以便涉及個人私隱(例如醫療)大數據的流通,推動政府部門、公營及公 用事業機構提供「去隱私」大數據及API,與內地及海外城市協商及實施數據流通。 3. 制定AI技術發展及應用監管政策及指引:在推動AI行業發展與維護公眾利益之間達至 平衡,增強業界及公眾對應用AI的信心。參考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與做法,保持與內 地及海外接軌。 4. 加強與大灣區及國際合作來完善AI及數據產業鏈,香港聚焦發展優勢領域:AI芯片設 計、算法、AI框架、AI應用軟件等。 加快產業化 5. 政府帶頭推廣大規模AI應用:配合智慧城市及智慧政府的發展願景,推出大規模AI應 用場景,引領AI產業發展及吸引AI企業來港發展。 6. 以AI賦能香港行業升級轉型:行業商會與AI業界合作,分享AI應用成功案例,發掘新 應用場景,運用政府資助向員工提供AI培訓,利用AI幫助傳統行業升級轉型,加快新 興行業發展,並為AI產業創造商機。 7. 發展「AI企業國際融資中心」:政府與相關公、私營機構合作,向外宣傳港交所新推 出的機制,即允許無收入、無盈利的特專科技公司來港上市,及未來創業板上市規則 的改革,吸引更多AI企業來港上市及更多風險投資基金來港。 壯大人才庫 8. 普及AI教育,加快培養跨學科「AI+人才」:大學及專業院校把AI納入更多學科的必修 課,中學分階段開設AI學科。 9. 邁向「國際AI人才宜居城市」:政府向外宣傳香港AI產業發展計劃及國際城市生活便 利,制定政策鼓勵AI企業把非本地AI技術員工遷移到香港,吸引全球AI人才來港發展 。 《香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研究》主要數據報告,請按此瀏覽;完整調查報告將於稍後正式 公布,屆時可於生產力局及港大經管學院相關網頁下載。 - 完 -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先生(左)和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鄧希煒教授(右)在《香 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研究》簡報會上,公布現時有49%受訪AI企業表示有技術人才招聘困難 ,並就推動香港成為「國際AI及數據產業發展樞紐」提出三大核心、九大建議。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先生(左)和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鄧希煒教授(右)在《香 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研究》簡報會上,公布現時有49%受訪AI企業表示有技術人才招聘困難 ,並就推動香港成為「國際AI及數據產業發展樞紐」提出三大核心、九大建議。生產力局 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先生(左)和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鄧希煒教授(右)在《香港人工智 能產業發展研究》簡報會上,公布現時有49%受訪AI企業表示有技術人才招聘困難,並就推 動香港成為「國際AI及數據產業發展樞紐」提出三大核心、九大建議。 緊貼我們 [sm_fb_9] [sm_in] [sm_ig] [sm_youtube] [sm_youku] [sm_wb_2] [sm_wc] 訂閱生產力局電子報 透過電郵取得本局的最新資訊 請即註冊 服務 • 新型工業化 • 工業物聯網 • 人工智能和機械人 • 新穎材料 • 先進製造技術 • 數碼轉型 • 智慧生活 • 綠色科技 • 食品科技 • 樂齡科技 • 企業可持續發展 • 測試及標準 • 中小企費用寬減 社區 • STEAM教育 • 樂齡科技 支援和資源 • 技術轉移 • 中小企服務 • 「資助易」網上平台 • 支援中心 • 場地及設施 • 測試及標準 創科錄 • 創科錄 • 活動 生產力學院 • 背景 • 最新培訓課程 • 新型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 (NITTP) 關於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 背景 • 企業管治 • 願景 / 使命 / 核心價值 • 獲獎殊榮 • 註冊專利 • 獲政府資助項目 • 傳媒中心 • 出版刊物 • 職位空缺 • 招標資料 • 辦事處地址及辦公時間 私隱聲明使用本網站表示你接受有關的使用條款職業健康及安全政策 (PDF版) 惡劣天氣下 的服務安排網站指南聯絡我們 ©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kpc_logo] [menu_chat] 線上對話 [menu_conta] 聯絡我們 [menu_caree] 職位空缺 [menu_home] 首頁 [menu_tendo] 招標資料 [menu_subsc] 訂閱 [menu_close]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