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 / English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邮箱 [ ] [] [z19_logo]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 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 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 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z19_pc_m] [z19_en_m] [z19_search] [z19_close] [ ] [] • 首页 • 组织机构 院况简介 院领导集体 机构设置 园区风采 • 科学研究 创新单元 科技专项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网 工作动态 • 人才教育 中科院教育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 工作动态 • 学部与院士 • 科学普及 中国科普博览 科普场馆 专题透视 工作动态 科普文章 科普视频 • 党建与科学文化 工作动态 反腐倡廉 文明天地 文化副刊 •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学研究 • 成果转化 • 人才教育 • 学部与院士 • 科学普及 • 党建与科学文化 • 信息公开 院况简介 [W020190929] [z19_video_]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 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 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 [W020191125] 侯建国 • [W020190929] 张亚平 • [W020190929] 孙也刚 • [W020201118] 周 琪 • [W020190929] 汪克强 • [W020230426] 常 进 • [W020230831] 丁赤飚 • [W020190929] 李和风 • [W020200922] 严 庆 • [W020231122] 孙晓明 • [W020231122] 翟立新 机构设置 • 院机关 办公厅 学部工作局 前沿科学与教育局 重大科技任务局 科技促进发展局 发展规划局 条件保障与财务局 人事局 直属机关党委 国际合作局 科学传播局 监督与审计局 离退休干部工作局 • 派驻机构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监察组 • 分院 沈阳分院 长春分院 上海分院 南京分院 武汉分院 广州分院 成都分院 昆明分院 西安分院 兰州分院 新疆分院 • 院属机构 研究单位 学校 管理与公共支撑单位 新闻出版单位 其他单位 共建单位 投资企业 四类机构 院级非法人单元 所级分支机构 境外机构 群团和其他组织 创新单元 [z19_kxyj_i] 创新单元 • 国家研究中心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 院工程实验室 •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科技奖励 [z19_kxyj_i] 科技奖励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国家科学技术合作奖 •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 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 •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 陈嘉庚科学奖 科技期刊 [20220714_n] 科技期刊 • 期刊导航 • 数字平台 • 期刊集群 • 期刊动态 科技专项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 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为方便科研人员全面快捷了解院级科技专项信息并进行项目申报等相关操作,特搭建中国 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了解科技专项更多内容,请点击进入→ [20220826ke] 科研进展/ 更多 • CT三维重建揭示“最早苔藓虫化石”是寒武纪疑难化石“寒武钉” • 动物所揭示脑发育过程中小胶质细胞代谢调控星形胶质发生机制 • 中国科大实现在酸性介质中高效电解二氧化碳制甲酸 • 宁波材料所等研发出新型三维DNA工业纳米机器人 • 绘画揭示影响前青春期儿童自然表征的因素 • 过程工程所提出“鼻内口罩”新策略 [P020190929620050824644] 工作动态/ 更多 • 青海盐湖所获批建设青海省盐湖化工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 • 硼中子俘获治疗项目获第八届“创客中国”总决赛一等奖 • 尾矿固废资源利用3×185万吨/年流态化磁化焙烧项目签约 • 宁波材料所获首届浙江省知识产权奖发明专利一等奖 • 亚热带生态所与长江水电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金属所组织开展“福建行”科技成果对接活动 • 分子细胞卓越中心、上海科技大学和翼思生物医药达成合作协议 • 2023年中国科学院(河南)科技成果发布暨项目对接会开幕 • 深圳先进院与中海化学联合攻关淀粉合成生物制造 • 水生所与相关企业在水生态修复领域签订成果转化协议 • 广州能源所与双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武汉分院与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z19_school]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 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 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 [z19_school]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 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 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 [z19_school]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 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 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 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工作动态/ 更多 • 第八届植物分类研究高级研修班举办 • 中国科大学子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佳绩 • 第十五届高级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野外培训班举办 • 版纳植物园2023年学术年会暨蔡希陶青年学术论坛举办 • 第六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物种恢复国际研讨班举办 • 西安分院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院情教育培训班 [z19_school] [z19_school] [z19_school] [P020230728] 科普场馆/ 更多 •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时间科学馆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现代科技馆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工作动态/ 更多 • 上海天文台举办“天之文”讲坛 • “穿越两千年,揭秘指南针——中国古代大发明展览与实验”活动举办 • 云南天文台举办“科学与中国”云南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走进普洱活动 • 昆明分院举办“科学与中国”云南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活动 科普文章/ 更多 • [W020231129] 如何向宇宙“广播”?这个神奇的“环”是关键 • [W020231129] 卫星也戴“眼镜”——偏振卫星 • [W020230824] 看宇宙间那一场场盛大的“烟花表演” • [W020231008] 太空望远镜 仰望星空的人类之眼 科普视频/ 更多 • [W020231008] 十年,科技创新再出发! • [W020231129] 【院士说】群星闪耀时 总会照... • [W020231129] 碳中和的创新发展机遇 专题透视/ 更多 • [W020230216] 科学环游记——2023寒假篇 • [W020210511] 核心舱成功发射我们的空间站来... • [W020211118]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在行动 工作动态/ 更多 • 兰州分院分党组召开2023年度系统单位党建、纪检工作述职考评会 • 西北研究院召开2023年度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考评会 • 沈阳分院召开分院系统2023年度党建、纪检工作述职考评会 • 新疆生地所召开2023年度领导班子、党建、纪检述职考评大会 • 长春分院分党组召开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 • 紫金山天文台与南京地理所联合举办党务干部培训班 [z2022_dqgz] [z19_dqgz2] 文化副刊 • [z19_fkzt1] 诗 歌 • [z19_fkzt2] 书 画 • [z19_fkzt3] 摄 影 • [z19_fkzt4] 散 文 反腐倡廉/ 更多 • 沈阳自动化所开展纪检干部专题培训 • 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开展2023年度纪检干部集中培训 • 青海盐湖所召开纪委会及纪监审工作推进会  • 授时中心召开全面从严治党专题会议并举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签订仪式 • 长春分院召开系统单位纪委扩大会暨系统单位纪检工作专题培训会 违纪违法举报 文明天地/ 更多 • 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举办2023年度趣味运动会 • 西北研究院举办2023年“迎篮而上竞向未来”篮球赛 • 脑智卓越中心举办"同爱同在,羽展未来" 2023年羽毛球比赛 • 版纳植物园举办第十三届职工运动会 • 兰州化物所举办2023年职工羽毛球比赛 信息公开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管理办法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其他规定 组织结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年度报告 • 2022年度报告 • 2021年度报告 • 2020年度报告 • 2019年度报告 中国科学院学部 基本信息 • 学部概况 • 院士大会 • 院士信息 规章制度 • 院士章程 • 增选工作有关规定 • 其他工作规则与管理办法 工作进展 • 院士增选 • 咨询活动 • 学术科普 • 学部动态 学部出版物 • 咨询决策系列 • 学术引领系列 • 科学文化系列 • 其他出版物 陈嘉庚科学奖 • 机构概况 • 规章制度 • 通知公告 中国科学院院部 机构设置 • 基本情况 • 院领导集体 • 组织机构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年度统计 • 出版物 规章制度 • 综合性政策文件 • 学部工作与科技智库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 党的建设与群团工作 • 离退休工作 发展规划 • 专项规划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 重大基建项目 • 重大采购 • 院级项目 科学研究 • 科研创新单元 • 科研装备 • 科研进展 • 成果转化 • 科技奖励 人事人才 • 人事任免 • 人才招聘 • 招生与培养 国际合作 • 国际组织 • 国际奖励 • 国际奖学金 科学传播 • 科普资源 • 科普知识 • 网站建设 首页 > 访谈·视点 谭铁牛: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2019-02-18 求是 【字体:大中小】 [z19_xfbb_1] 语音播报 [z19_xfbb_2]   如同蒸汽时代的蒸汽机、电气时代的发电机、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和互联网,人工智能 正成为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的决定性力量。全球产业界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新 一轮产业变革的重大意义,纷纷转型发展,抢滩布局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世界主要发达国 家均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力图在国际科技竞 争中掌握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加快发 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错失 一个机遇,就有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已曙光可见,在这场 关乎前途命运的大赛场上,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奋起直追、力争超越。   概念与历程   了解人工智能向何处去,首先要知道人工智能从何处来。1956年夏,麦卡锡、明斯基 等科学家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开会研讨“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首次提出“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这一概念,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研究目的是促使智能机器会听(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会看( 图像识别、文字识别等)、会说(语音合成、人机对话等)、会思考(人机对弈、定理证 明等)、会学习(机器学习、知识表示等)、会行动(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   人工智能充满未知的探索道路曲折起伏。如何描述人工智能自1956年以来60余年的发 展历程,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6个阶段 :   一是起步发展期:1956年—20世纪60年代初。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后,相继取得了一批令 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如机器定理证明、跳棋程序等,掀起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二是反思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人工智能发展初期的突破性进展大大提升 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期望,人们开始尝试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研 发目标。然而,接二连三的失败和预期目标的落空(例如,无法用机器证明两个连续函数 之和还是连续函数、机器翻译闹出笑话等),使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入低谷。   三是应用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专家系统模拟人类 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实现了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从一 般推理策略探讨转向运用专门知识的重大突破。专家系统在医疗、化学、地质等领域取得 成功,推动人工智能走入应用发展的新高潮。   四是低迷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中。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专 家系统存在的应用领域狭窄、缺乏常识性知识、知识获取困难、推理方法单一、缺乏分布 式功能、难以与现有数据库兼容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五是稳步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中—2010年。由于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加速了人工智能的创新研究,促使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走向实用化。1997年国际商业机器 公司(简称IBM)深蓝超级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08年IBM提出“智 慧地球”的概念。以上都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   六是蓬勃发展期:2011年至今。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 发展,泛在感知数据和图形处理器等计算平台推动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 飞速发展,大幅跨越了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诸如图像分类、语音识别、知识问 答、人机对弈、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突 破,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新高潮。   现状与影响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社会上存在一些“炒作”。比如说,认为人工智能系统的智 能水平即将全面超越人类水平、30年内机器人将统治世界、人类将成为人工智能的奴隶, 等等。这些有意无意的“炒作”和错误认识会给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制定 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首先要准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现状。   专用人工智能取得重要突破。从可应用性看,人工智能大体可分为专用人工智能和通 用人工智能。面向特定任务(比如下围棋)的专用人工智能系统由于任务单一、需求明确 、应用边界清晰、领域知识丰富、建模相对简单,形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单点突破,在局 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可以超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的近期进展主要集中在专用智能领 域。例如,阿尔法狗(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人类冠军,人工智能程序在大规模图像 识别和人脸识别中达到了超越人类的水平,人工智能系统诊断皮肤癌达到专业医生水平。   通用人工智能尚处于起步阶段。人的大脑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能举一反三、融会 贯通,可处理视觉、听觉、判断、推理、学习、思考、规划、设计等各类问题,可谓“一脑 万用”。真正意义上完备的人工智能系统应该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目前,虽然专用人工 智能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仍然任重而道远,人工 智能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的人工智能系统在信息感知、机器学习等“浅层智 能”方面进步显著,但是在概念抽象和推理决策等“深层智能”方面的能力还很薄弱。总体上 看,目前的人工智能系统可谓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有专才 而无通才。因此,人工智能依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依然还有很多“不能”,与人类智慧还 相差甚远。   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如火如荼。全球产业界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新一轮产业变 革的重大意义,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比如,谷歌在其2017年年度开发者大会上明确提出发 展战略从“移动优先”转向“人工智能优先”,微软2017财年年报首次将人工智能作为公司发 展愿景。人工智能领域处于创新创业的前沿。麦肯锡公司报告指出,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 研发投入超300亿美元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全球知名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ts报告显示 ,2017年全球新成立人工智能创业公司1100家,人工智能领域共获得投资152亿美元,同比 增长141%。   创新生态布局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史,就是新 老信息产业巨头抢滩布局信息产业创新生态的更替史。例如,传统信息产业代表企业有微 软、英特尔、IBM、甲骨文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产业代表企业有谷歌、苹果、 脸书、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包括纵向的数据平台、开源 算法、计算芯片、基础软件、图形处理器等技术生态系统和横向的智能制造、智能医疗、 智能安防、智能零售、智能家居等商业和应用生态系统。目前智能科技时代的信息产业格 局还没有形成垄断,因此全球科技产业巨头都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生态的研发布局, 全力抢占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制高点。   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日益凸显。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 核心力量,正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驱动“无人经济”快速发展,在智能交通、智能家 居、智能医疗等民生领域产生积极正面影响。另一方面,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人工智能 创作内容的知识产权、人工智能系统可能存在的歧视和偏见、无人驾驶系统的交通法规、 脑机接口和人机共生的科技伦理等问题已经显现出来,需要抓紧提供解决方案。   趋势与展望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在算法、算力(计算能力)和算料(数据)等“三算”方 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正处于从“不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拐点,但是距离“很好用”还有诸 多瓶颈。那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将会出现怎样的趋势与特征呢?   从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发展。如何实现从专用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 ,既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研究与应用领域的重大挑战。2016年10月, 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提出在美国的人工 智能中长期发展策略中要着重研究通用人工智能。阿尔法狗系统开发团队创始人戴密斯·哈 萨比斯提出朝着“创造解决世界上一切问题的通用人工智能”这一目标前进。微软在2017年 成立了通用人工智能实验室,众多感知、学习、推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的科学家参与 其中。   从人工智能向人机混合智能发展。借鉴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是人工智能的一 个重要研究方向。人机混合智能旨在将人的作用或认知模型引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中,提升 人工智能系统的性能,使人工智能成为人类智能的自然延伸和拓展,通过人机协同更加高 效地解决复杂问题。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和美国脑计划中,人机混合智能都是重要 的研发方向。   从“人工+智能”向自主智能系统发展。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大量研究集中在深度学习, 但是深度学习的局限是需要大量人工干预,比如人工设计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人工设定应 用场景、人工采集和标注大量训练数据、用户需要人工适配智能系统等,非常费时费力。 因此,科研人员开始关注减少人工干预的自主智能方法,提高机器智能对环境的自主学习 能力。例如阿尔法狗系统的后续版本阿尔法元从零开始,通过自我对弈强化学习实现围棋 、国际象棋、日本将棋的“通用棋类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系统的自动化设计方面,2017 年谷歌提出的自动化学习系统(AutoML)试图通过自动创建机器学习系统降低人员成本。   人工智能将加速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渗透。人工智能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前沿学科和 高度交叉的复合型学科,研究范畴广泛而又异常复杂,其发展需要与计算机科学、数学、 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深度融合。随着超分辨率光学成像、光遗传学调控 、透明脑、体细胞克隆等技术的突破,脑与认知科学的发展开启了新时代,能够大规模、 更精细解析智力的神经环路基础和机制,人工智能将进入生物启发的智能阶段,依赖于生 物学、脑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发现,将机理变为可计算的模型,同时人工智 能也会促进脑科学、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甚至化学、物理、天文学等传统科学的发展。   人工智能产业将蓬勃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政府和产业界投入的 日益增长,人工智能应用的云端化将不断加速,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未来10年将进入 高速增长期。例如,2016年9月,咨询公司埃森哲发布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为 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可在现有基础上将劳动生产率提高40%;到2035年,美、日、英、德 、法等12个发达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可以翻一番。2018年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预测, 到2030年,约70%的公司将采用至少一种形式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新增经济规模将达到13 万亿美元。   人工智能将推动人类进入普惠型智能社会。“人工智能+X”的创新模式将随着技术和产 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对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产生革命性影响,并推动人类进入普惠型智能社 会。2017年国际数据公司IDC在《信息流引领人工智能新时代》白皮书中指出,未来5年人 工智能将提升各行业运转效率。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人工智能有重大需求,在消费场 景和行业应用的需求牵引下,需要打破人工智能的感知瓶颈、交互瓶颈和决策瓶颈,促进 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各行各业的融合提升,建设若干标杆性的应用场景创新,实现低成本 、高效益、广范围的普惠型智能社会。   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日益激烈。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竞赛已经拉开帷幕 ,并且将日趋白热化。2018年4月,欧盟委员会计划2018—2020年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240亿 美元;法国总统在2018年5月宣布《法国人工智能战略》,目的是迎接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时 代,使法国成为人工智能强国;2018年6月,日本《未来投资战略2018》重点推动物联网建 设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世界军事强国也已逐步形成以加速发展智能化武器装备为核心的竞 争态势,例如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布的首份《国防战略》报告即谋求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创 新保持军事优势,确保美国打赢未来战争;俄罗斯2017年提出军工拥抱“智能化”,让导弹 和无人机这样的“传统”兵器威力倍增。   人工智能的社会学将提上议程。为了确保人工智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其发展成果 造福于民,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系统全面地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制定完善人 工智能法律法规,规避可能的风险。2017年9月,联合国犯罪和司法研究所(UNICRI)决定 在海牙成立第一个联合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中心,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美国白宫多次组 织人工智能领域法律法规问题的研讨会、咨询会。特斯拉等产业巨头牵头成立OpenAI等机 构,旨在“以有利于整个人类的方式促进和发展友好的人工智能”。   态势与思考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人工智能发 展存在过热和泡沫化风险,特别在基础研究、技术体系、应用生态、创新人才、法律规范 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总体而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可以用“高度重视 ,态势喜人,差距不小,前景看好”来概括。   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发展人工智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 十九大、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九 次集体学习等场合多次强调要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放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部署,描绘了面向 2030年的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路线图,旨在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战 略主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和北京、上海、广东、江苏、 浙江等地方政府都推出了发展人工智能的鼓励政策。   态势喜人。据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统计,我国已成为全球 人工智能投融资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安防监控、 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处于国际前列。根据2017年爱思唯尔文献数据库 统计结果,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一。近两年,中国科学院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2015年开始的中国人工智能大会已 连续成功召开四届并且规模不断扩大。总体来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科 研活动非常活跃。   差距不小。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前沿理论创新方面总体上尚处于“跟跑”地位,大部分 创新偏重于技术应用,在基础研究、原创成果、顶尖人才、技术生态、基础平台、标准规 范等方面距离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在全球人工智能人才700强中,中国虽然入选 人数名列第二,但远远低于约占总量一半的美国。2018年市场研究顾问公司Compass Intelligence对全球100多家人工智能计算芯片企业进行了排名,我国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前 十。另外,我国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和技术生态布局相对滞后,技术平台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我国参与制定人工智能国际标准的积极性和力度不够,国内标准 制定和实施也较为滞后。我国对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还缺少深度分析,制定完善 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的进程需要加快。   前景看好。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市场规模、应用场景、数据资源、人力资源、智能 手机普及、资金投入、国家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人工智能发展前景看好。全球 顶尖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于2017年发布的《人工智能:助力中国经济增长》报告显示,到 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我国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征程中,“智能红利”将有望弥补人口红利的不足。   当前是我国加强人工智能布局、收获人工智能红利、引领智能时代的重大历史机遇期 ,如何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浪潮中选择好中国路径、抢抓中国机遇、展现中国智慧等, 需要深入思考。   树立理性务实的发展理念。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直处于高位,有高潮必有低谷, 这是客观规律。实现机器在任意现实环境的自主智能和通用智能,仍然需要中长期理论和 技术积累,并且人工智能对工业、交通、医疗等传统领域的渗透和融合是个长期过程,很 难一蹴而就。因此,发展人工智能要充分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充分认识到人工 智能重塑传统产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理性分析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理性设定人工智能发 展目标,理性选择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务实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举措,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 工智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重视固本强基的原创研究。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是人工智能技术突破、行业革新、 产业化推进的基石。面临发展的临界点,要想取得最终的话语权,必须在人工智能基础理 论和前沿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支持科学家勇闯人工智 能科技前沿“无人区”的要求,努力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 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原创理论体系,为构建我国自 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生态提供领先跨越的理论支撑。   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生态。我国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和技术创新生态布局相对滞后,技 术平台建设力度有待加强。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主攻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立新一代人 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全面增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确保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 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着力防范人工智能时代“空心化”风险,系统布局并重点发展人工 智能领域的“新核高基”:“新”指新型开放创新生态,如产学研融合等;“核”指核心关键技 术与器件,如先进机器学习技术、鲁棒模式识别技术、低功耗智能计算芯片等;“高”指高 端综合应用系统与平台,如机器学习软硬件平台、大型数据平台等;“基”指具有重大原创 意义和技术带动性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如脑机接口、类脑智能等。同时,我们要重视人工 智能技术标准的建设、产品性能与系统安全的测试。特别是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 走在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应当掌握话语权,并通过实施标准加速人工 智能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进程。   推动共担共享的全球治理。目前看,发达国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掌控了产业链上 游资源,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和产业壁垒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差距。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有望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的领跑者,应布局 构建开放共享、质优价廉、普惠全球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平台,配合“一带一路”建设, 让“智能红利”助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如同蒸汽时代的蒸汽机、电气时代的发电机、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和互联网,人工智能 正成为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的决定性力量。全球产业界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新 一轮产业变革的重大意义,纷纷转型发展,抢滩布局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世界主要发达国 家均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力图在国际科技竞 争中掌握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加快发 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错失 一个机遇,就有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已曙光可见,在这场 关乎前途命运的大赛场上,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奋起直追、力争超越。   概念与历程   了解人工智能向何处去,首先要知道人工智能从何处来。1956年夏,麦卡锡、明斯基 等科学家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开会研讨“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首次提出“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这一概念,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研究目的是促使智能机器会听(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会看( 图像识别、文字识别等)、会说(语音合成、人机对话等)、会思考(人机对弈、定理证 明等)、会学习(机器学习、知识表示等)、会行动(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   人工智能充满未知的探索道路曲折起伏。如何描述人工智能自1956年以来60余年的发 展历程,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6个阶段 :   一是起步发展期:1956年—20世纪60年代初。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后,相继取得了一批令 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如机器定理证明、跳棋程序等,掀起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二是反思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人工智能发展初期的突破性进展大大提升 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期望,人们开始尝试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研 发目标。然而,接二连三的失败和预期目标的落空(例如,无法用机器证明两个连续函数 之和还是连续函数、机器翻译闹出笑话等),使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入低谷。   三是应用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专家系统模拟人类 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实现了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从一 般推理策略探讨转向运用专门知识的重大突破。专家系统在医疗、化学、地质等领域取得 成功,推动人工智能走入应用发展的新高潮。   四是低迷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中。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专 家系统存在的应用领域狭窄、缺乏常识性知识、知识获取困难、推理方法单一、缺乏分布 式功能、难以与现有数据库兼容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五是稳步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中—2010年。由于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加速了人工智能的创新研究,促使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走向实用化。1997年国际商业机器 公司(简称IBM)深蓝超级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08年IBM提出“智 慧地球”的概念。以上都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   六是蓬勃发展期:2011年至今。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 发展,泛在感知数据和图形处理器等计算平台推动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 飞速发展,大幅跨越了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诸如图像分类、语音识别、知识问 答、人机对弈、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突 破,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新高潮。   现状与影响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社会上存在一些“炒作”。比如说,认为人工智能系统的智 能水平即将全面超越人类水平、30年内机器人将统治世界、人类将成为人工智能的奴隶, 等等。这些有意无意的“炒作”和错误认识会给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制定 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首先要准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现状。   专用人工智能取得重要突破。从可应用性看,人工智能大体可分为专用人工智能和通 用人工智能。面向特定任务(比如下围棋)的专用人工智能系统由于任务单一、需求明确 、应用边界清晰、领域知识丰富、建模相对简单,形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单点突破,在局 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可以超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的近期进展主要集中在专用智能领 域。例如,阿尔法狗(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人类冠军,人工智能程序在大规模图像 识别和人脸识别中达到了超越人类的水平,人工智能系统诊断皮肤癌达到专业医生水平。   通用人工智能尚处于起步阶段。人的大脑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能举一反三、融会 贯通,可处理视觉、听觉、判断、推理、学习、思考、规划、设计等各类问题,可谓“一脑 万用”。真正意义上完备的人工智能系统应该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目前,虽然专用人工 智能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仍然任重而道远,人工 智能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的人工智能系统在信息感知、机器学习等“浅层智 能”方面进步显著,但是在概念抽象和推理决策等“深层智能”方面的能力还很薄弱。总体上 看,目前的人工智能系统可谓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有专才 而无通才。因此,人工智能依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依然还有很多“不能”,与人类智慧还 相差甚远。   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如火如荼。全球产业界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新一轮产业变 革的重大意义,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比如,谷歌在其2017年年度开发者大会上明确提出发 展战略从“移动优先”转向“人工智能优先”,微软2017财年年报首次将人工智能作为公司发 展愿景。人工智能领域处于创新创业的前沿。麦肯锡公司报告指出,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 研发投入超300亿美元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全球知名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ts报告显示 ,2017年全球新成立人工智能创业公司1100家,人工智能领域共获得投资152亿美元,同比 增长141%。   创新生态布局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史,就是新 老信息产业巨头抢滩布局信息产业创新生态的更替史。例如,传统信息产业代表企业有微 软、英特尔、IBM、甲骨文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产业代表企业有谷歌、苹果、 脸书、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包括纵向的数据平台、开源 算法、计算芯片、基础软件、图形处理器等技术生态系统和横向的智能制造、智能医疗、 智能安防、智能零售、智能家居等商业和应用生态系统。目前智能科技时代的信息产业格 局还没有形成垄断,因此全球科技产业巨头都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生态的研发布局, 全力抢占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制高点。   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日益凸显。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 核心力量,正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驱动“无人经济”快速发展,在智能交通、智能家 居、智能医疗等民生领域产生积极正面影响。另一方面,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人工智能 创作内容的知识产权、人工智能系统可能存在的歧视和偏见、无人驾驶系统的交通法规、 脑机接口和人机共生的科技伦理等问题已经显现出来,需要抓紧提供解决方案。   趋势与展望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在算法、算力(计算能力)和算料(数据)等“三算”方 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正处于从“不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拐点,但是距离“很好用”还有诸 多瓶颈。那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将会出现怎样的趋势与特征呢?   从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发展。如何实现从专用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 ,既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研究与应用领域的重大挑战。2016年10月, 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提出在美国的人工 智能中长期发展策略中要着重研究通用人工智能。阿尔法狗系统开发团队创始人戴密斯·哈 萨比斯提出朝着“创造解决世界上一切问题的通用人工智能”这一目标前进。微软在2017年 成立了通用人工智能实验室,众多感知、学习、推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的科学家参与 其中。   从人工智能向人机混合智能发展。借鉴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是人工智能的一 个重要研究方向。人机混合智能旨在将人的作用或认知模型引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中,提升 人工智能系统的性能,使人工智能成为人类智能的自然延伸和拓展,通过人机协同更加高 效地解决复杂问题。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和美国脑计划中,人机混合智能都是重要 的研发方向。   从“人工+智能”向自主智能系统发展。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大量研究集中在深度学习, 但是深度学习的局限是需要大量人工干预,比如人工设计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人工设定应 用场景、人工采集和标注大量训练数据、用户需要人工适配智能系统等,非常费时费力。 因此,科研人员开始关注减少人工干预的自主智能方法,提高机器智能对环境的自主学习 能力。例如阿尔法狗系统的后续版本阿尔法元从零开始,通过自我对弈强化学习实现围棋 、国际象棋、日本将棋的“通用棋类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系统的自动化设计方面,2017 年谷歌提出的自动化学习系统(AutoML)试图通过自动创建机器学习系统降低人员成本。   人工智能将加速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渗透。人工智能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前沿学科和 高度交叉的复合型学科,研究范畴广泛而又异常复杂,其发展需要与计算机科学、数学、 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深度融合。随着超分辨率光学成像、光遗传学调控 、透明脑、体细胞克隆等技术的突破,脑与认知科学的发展开启了新时代,能够大规模、 更精细解析智力的神经环路基础和机制,人工智能将进入生物启发的智能阶段,依赖于生 物学、脑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发现,将机理变为可计算的模型,同时人工智 能也会促进脑科学、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甚至化学、物理、天文学等传统科学的发展。   人工智能产业将蓬勃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政府和产业界投入的 日益增长,人工智能应用的云端化将不断加速,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未来10年将进入 高速增长期。例如,2016年9月,咨询公司埃森哲发布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为 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可在现有基础上将劳动生产率提高40%;到2035年,美、日、英、德 、法等12个发达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可以翻一番。2018年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预测, 到2030年,约70%的公司将采用至少一种形式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新增经济规模将达到13 万亿美元。   人工智能将推动人类进入普惠型智能社会。“人工智能+X”的创新模式将随着技术和产 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对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产生革命性影响,并推动人类进入普惠型智能社 会。2017年国际数据公司IDC在《信息流引领人工智能新时代》白皮书中指出,未来5年人 工智能将提升各行业运转效率。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人工智能有重大需求,在消费场 景和行业应用的需求牵引下,需要打破人工智能的感知瓶颈、交互瓶颈和决策瓶颈,促进 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各行各业的融合提升,建设若干标杆性的应用场景创新,实现低成本 、高效益、广范围的普惠型智能社会。   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日益激烈。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竞赛已经拉开帷幕 ,并且将日趋白热化。2018年4月,欧盟委员会计划2018—2020年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240亿 美元;法国总统在2018年5月宣布《法国人工智能战略》,目的是迎接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时 代,使法国成为人工智能强国;2018年6月,日本《未来投资战略2018》重点推动物联网建 设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世界军事强国也已逐步形成以加速发展智能化武器装备为核心的竞 争态势,例如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布的首份《国防战略》报告即谋求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创 新保持军事优势,确保美国打赢未来战争;俄罗斯2017年提出军工拥抱“智能化”,让导弹 和无人机这样的“传统”兵器威力倍增。   人工智能的社会学将提上议程。为了确保人工智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其发展成果 造福于民,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系统全面地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制定完善人 工智能法律法规,规避可能的风险。2017年9月,联合国犯罪和司法研究所(UNICRI)决定 在海牙成立第一个联合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中心,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美国白宫多次组 织人工智能领域法律法规问题的研讨会、咨询会。特斯拉等产业巨头牵头成立OpenAI等机 构,旨在“以有利于整个人类的方式促进和发展友好的人工智能”。   态势与思考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人工智能发 展存在过热和泡沫化风险,特别在基础研究、技术体系、应用生态、创新人才、法律规范 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总体而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可以用“高度重视 ,态势喜人,差距不小,前景看好”来概括。   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发展人工智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 十九大、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九 次集体学习等场合多次强调要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放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部署,描绘了面向 2030年的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路线图,旨在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战 略主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和北京、上海、广东、江苏、 浙江等地方政府都推出了发展人工智能的鼓励政策。   态势喜人。据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统计,我国已成为全球 人工智能投融资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安防监控、 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处于国际前列。根据2017年爱思唯尔文献数据库 统计结果,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一。近两年,中国科学院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2015年开始的中国人工智能大会已 连续成功召开四届并且规模不断扩大。总体来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科 研活动非常活跃。   差距不小。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前沿理论创新方面总体上尚处于“跟跑”地位,大部分 创新偏重于技术应用,在基础研究、原创成果、顶尖人才、技术生态、基础平台、标准规 范等方面距离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在全球人工智能人才700强中,中国虽然入选 人数名列第二,但远远低于约占总量一半的美国。2018年市场研究顾问公司Compass Intelligence对全球100多家人工智能计算芯片企业进行了排名,我国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前 十。另外,我国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和技术生态布局相对滞后,技术平台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我国参与制定人工智能国际标准的积极性和力度不够,国内标准 制定和实施也较为滞后。我国对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还缺少深度分析,制定完善 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的进程需要加快。   前景看好。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市场规模、应用场景、数据资源、人力资源、智能 手机普及、资金投入、国家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人工智能发展前景看好。全球 顶尖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于2017年发布的《人工智能:助力中国经济增长》报告显示,到 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我国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征程中,“智能红利”将有望弥补人口红利的不足。   当前是我国加强人工智能布局、收获人工智能红利、引领智能时代的重大历史机遇期 ,如何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浪潮中选择好中国路径、抢抓中国机遇、展现中国智慧等, 需要深入思考。   树立理性务实的发展理念。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直处于高位,有高潮必有低谷, 这是客观规律。实现机器在任意现实环境的自主智能和通用智能,仍然需要中长期理论和 技术积累,并且人工智能对工业、交通、医疗等传统领域的渗透和融合是个长期过程,很 难一蹴而就。因此,发展人工智能要充分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充分认识到人工 智能重塑传统产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理性分析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理性设定人工智能发 展目标,理性选择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务实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举措,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 工智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重视固本强基的原创研究。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是人工智能技术突破、行业革新、 产业化推进的基石。面临发展的临界点,要想取得最终的话语权,必须在人工智能基础理 论和前沿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支持科学家勇闯人工智 能科技前沿“无人区”的要求,努力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 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原创理论体系,为构建我国自 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生态提供领先跨越的理论支撑。   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生态。我国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和技术创新生态布局相对滞后,技 术平台建设力度有待加强。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主攻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立新一代人 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全面增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确保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 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着力防范人工智能时代“空心化”风险,系统布局并重点发展人工 智能领域的“新核高基”:“新”指新型开放创新生态,如产学研融合等;“核”指核心关键技 术与器件,如先进机器学习技术、鲁棒模式识别技术、低功耗智能计算芯片等;“高”指高 端综合应用系统与平台,如机器学习软硬件平台、大型数据平台等;“基”指具有重大原创 意义和技术带动性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如脑机接口、类脑智能等。同时,我们要重视人工 智能技术标准的建设、产品性能与系统安全的测试。特别是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 走在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应当掌握话语权,并通过实施标准加速人工 智能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进程。   推动共担共享的全球治理。目前看,发达国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掌控了产业链上 游资源,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和产业壁垒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差距。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有望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的领跑者,应布局 构建开放共享、质优价廉、普惠全球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平台,配合“一带一路”建设, 让“智能红利”助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多分享 打印[z19_icon_d] 责任编辑:侯茜 • 王小理 | 展望2050年国防生物科技创新前景 • 万劲波 | 更大力度推进基础研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z19_scroll] [z19_scroll] [z19_ewm3] [z19_scroll] [z19_scroll] [z19_return] © 1996 - 中国科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 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blue] © 1996 - 中国科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 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blue] © 1996 - 中国科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blue] [z19_go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