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思考/積極打造人工智能重大應用場景\胡 勇

  香港大力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本月中成功舉行的「2023數字經濟峰會」,以及成立「香港Web3.0協會」,都吸引世界目光。數字經濟是一個龐雜的體系,人工智能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香港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不僅僅需要優秀的人工智能研發能力,更需要打造人工智能的重大應用場景。香港必須靈活運用自身優勢及特色,支持各類人工智能應用,一方面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同時也賦能數字經濟發展。

  特區政府去年底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從八大方面推進創科發展,當中就包括要加快香港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發展步伐、深化與內地創科合作,以及善用香港國際化優勢拓展環球創科合作等政策方向。早前發表的財政預算案進一步推出具體政策,包括要加大在數碼基建、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的投入,以及拓展Web3.0、綠色科技及金融科技等新領域。

  完善政策制度突破現有限制

  實事求是而言,特區政府在「頂層設計」方面,出了大力氣,發展方向也十分正確,但在人工智能方面,尤其是香港屬小規模經濟體,面臨一個「兩難」處境:一方面由於很難打造足夠大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才700多萬人口),發展面臨較大制約;另一方面若要融入內地大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則涉及數據「過河」等問題,又存在制度及實現條件的限制。香港若要在數字經濟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實現突破,就不能不面對這些核心問題。

  去年,國家科技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着力打造人工智能重大場景,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上水平,高水平科研活動便是其中之一。

  所謂的重大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是指以新技術的創造性應用為導向,以供需聯動為路徑,實現新技術迭代升級和產業快速增長的過程。推動人工智能場景創新,對於促進人工智能更高水平應用,更好支撐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內地的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數據和算力資源日益豐富、應用場景不斷拓展,為開展人工智能場景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那麼,如何提升人工智能場景創新能力?內地推出的政策包括:強化企業場景創新主體作用、鼓勵高校院所參與場景創新、培育壯大場景創新專業機構、構築人工智能場景創新高地,等等,未來將鼓勵常態化發布人工智能場景清單、支持舉辦高水準人工智能場景活動、拓展人工智能場景創新合作對接管道,推動場景算力設施開放、集聚人工智能場景數據資源、多管道開展場景創新人才培養、加強場景創新市場資源供給。這些政策,對香港發展極具啟示意義。

  筆者認為,香港首先要着力打造好自身的人工智能場景應用。而「智慧城市」的建設,就是突破口。智慧城市是由三個層面協同形成:第一層是技術基礎,包括大量連接高速通訊網絡的智能手機和其他傳感器,傳感器能持續採集交通流量、能耗、空氣質量及其他日常生活的數據,並將這些信息直接推送到終端使用者。第二層是人工智能的應用層,將原始數據轉化為示警、洞見和行動。第三層是公共使用層,成功的智慧城市必須要建立在社會廣泛普及的基礎上,並改變用戶行為,讓其得到更透明的信息,作出更好的決策。香港要加快智慧城市的發展,在目前全球人工智能應用場仍未形成「壟斷的條塊」之前,搭建好必要的基礎建設。

  以「智慧出行」為突破口

  其次,香港要用好「一國兩制」的優勢,積極探討與內地對接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政策。有評論認為,從全球範圍內看,未來3到5年,自動駕駛和智慧交通是科技創新的焦點,通過逐步建立基於人工智能的決策平台,協助管理者進行城市智慧治理,並據此生發出更多細分的產業場景。更重要的是,如若將此置於大灣區融合發展視域中,其用戶、產品、應用場景必然更加豐富,技術範式經由國家戰略的洗禮和再造而變得更具想像力,未來可待可期。因此,香港可以積極探討,以智慧交通等層面,「先試先行」。這需要突破一些政策限制,也需要逐步推行。

  以香港的經濟及人口規模,想要「獨創」一個重大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不僅難度極大,也可能是不現實的。對於特區政府來說,必須要有創新政策的能力和智慧,打破條條框框的制約,積極摸索出一套符合「一國兩制」方針、符合人工智能發展規律、符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要的「大灣區人工智能重大應用場景」。

  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