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 家 系列 : 擁 抱 人工智能還 是 保持 警惕 ? | 香港 科技 大學 -- 3 . 領袖思維 4 . 專 家 系列 : 擁 抱 人工智能還 是 保持 警惕 ? 專 家 系列 : 擁 抱 人工智能還 是 保持 警惕 ? -- 「機器 有 思考 能力 嗎 ? 」 早 於 上 世紀 四十 年代 , 計算 機科 學先驅 艾倫 圖靈 已 提出 上述 問題 。 自此 , 圍繞 機器 學習 的 議題 至今 未 止 。 近 十 年 來 , 人工智能 ( AI ) 的 應用 一日千里 , 人 類 應 如何 面對AI 的 不確定性 ? 身為 這個 領域 的 知名專 家 , 馮雁 教授 一向 致力 提倡 在 符合 道德 的 大前提 下 廣泛 使用 AI 。 在 這篇 專訪 中 , 馮 教授 闡釋 了 AI 的 優點 和 潛 在 威脅 ; 但 叫 她 關心 的 是 大眾對AI 的 一些 常見 謬誤 , 可能 會 窒礙 這個 領域 的 發展 甚至 人類 的 進步 。 AI 創造 而 非 淘汰 職位 AI 高速 發展 , 促成 工業 增長 和 自動化 , 不 少 工種 因 而 消失 或 式微 , 像 消毒 機械人 取代 了 清 潔工人 、 機器 代替 了 收銀員 等 。 這股 威脅 儘管 看似 來勢 洶洶 , 但 馮 教授 認為 只 是 工業化 過 -- 「 我 們 必需 把 AI視為 改善 生活 質素 的 工具 , 善 用 AI , 不 是 抗拒 它 。 」 -- 在 一 般 人 擔憂 「 人工智能 取代 人 類」 的 當兒 , 馮 教授 反而 認為AI 的 潛 在 威脅 , 源於 研發 各 類系統 的 過程 欠缺 適當 制衡 。 埋首 人工智能 三十 載 , 馮 教授 直言 以往 業界 較少 思考 AI 的 應用 操守 問題 , 因為 大部分 項目 仍 處於 研究 階段 , 情況 直至 近年A I獲廣 泛應 用 才 有所 轉變 。 -- 馮 教授 指出 , 由 於錯 誤資 訊會 經 人工智能 廣為 傳播 , 機器 犯錯 或 會 引發 災難 。 -- 「 我 們 需要 制訂 較 完善 的 機制 , 以 監管AI系統 的 生產 及 風險 。 因此 , 如何 減少AI系統 的 潛 在 風險 成 了 新興 的 研究 專題 , 很多 博士生 修讀 相關 課程 。 這 也 會 衍生 新 的 工作 機會 ! 」馮 -- 談 到 規管 人工智能 的 法規時 , 馮 教授 發現 東 西方 的 觀點 可 謂南 轅北 轍 , 非常 有趣 。 「西方 文化 和 科幻 小說 經常 把 AI描繪 成 令 人 驚懼 的 『 反烏 托邦 』 力量 ; 亞洲 社會 反而 對AI 的 態度 較為 正面 , 像 我 們 熟悉 的 多 啦 A 夢 , 就 是 可愛可親 的 漫畫 角色 。 」 -- 「根據 西方 傳統 , 基督認 為人 類負 責 『 管理 大地 』 。 舉例說 , 在 我 最 喜歡 的 科幻 電影 《 銀 翼殺手 》 中 , 人造 人 計劃 殺掉 自己 的 創造者 。 換言之 , 人工智能 嘗試 以 神 自居 , 取代 人 類 。 這 是 一 場 關乎 存在 的 鬥爭 , 當中 有 很多 宗教 隱喻 。 」   「 由 於對 科技 和 人工智能 的 接受 程度 有 別 , 歐 、 美 的 相關法 規較為 嚴厲 , 用 字 也 嚴謹 , 會 訂明AI 的 禁止 使用 範疇 ; 反觀 東方 , 則鼓勵 分擔 責任 、 公開 合作 和 自我 規管 。 」 -- 善用 AI改進 醫學 保健 模式 放眼 未來 , 馮 教授 認為 精準 醫學將 是 廣泛 採用 AI 的 行業 , 利用 機器 學習尋 找 治病 方法 , 會 成為 重要 的 研究 範疇 。 -- 她 說 : 「 科研 人員 可以 研究 DNA 序列 , 為 癌症 病人 策劃 較 理想 的 治療 計劃 。 因此 , 精準 醫學 是 我 們應 該 全力 開拓 的 領域 。 不 過 , 要 讓AI 或 機器 學習 發揮 效果 , 仍然 需要 大量 數據 配合 。 」    -- 馮 教授 續說 , 要 提升 機器 學習 的 成效 , 必 須 在 病人 同意 下加強 收集 數據 , 並設 立機制 監察 實施 情況 。 在 發展 和 應用 機器 學習 上 , 仍 有 大量 工作 需要 處理 。 她 深信 AI將 重塑 病人 護理 模式 , 使 醫學界 受惠 , 但 歸根究柢 , 馮 教授 重申 : 「AI 的 發展 不 能 脫離 人 本 ! 」 -- 主題 人工智能 STEM教育